您现在的位置: 刺五加 > 刺五加功效 > 正文 > 正文

论文分享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19 13:39:22

内容提要:从秦汉到隋唐,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体制经历了从建立、巩固到瓦解、重建的第一个循环。后世每以汉唐并称,实则两朝的历史进程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蕴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及规律。

原文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年03期

治史者每以汉唐并称,乃因汉唐同被奉为古代盛世的典范(注:赵宋时,举凡典章制度,均以“汉唐故事”为理应遵循的典范。《宋史》卷8《真宗纪三》:“(天禧五年,,冬十月):壬子,依汉唐故事,五日一受朝。”同书卷98《礼志一》:“嘉祐中,集贤校理江休复言:‘……乞依汉唐置廪牺局。’下礼院议……(如休复言)置廪牺局。”余不备举。)。无论从国力的强盛,版图的奠定,还是从经济文化成就及其相应的国际地位,汉唐都无愧于盛世之称。汉族、汉语,作为指代华夏民族及其语言文字的称谓;唐人、唐装,作为中国人一种自豪的称呼,自汉唐以来行用至今,表明汉唐文化具有超越一朝一代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汉唐中隔四百年,其历史演进过程却极为相似。透过状若循环的相似性,两朝历史内在的连续性,时代特质的差异性,亦在在可见。从其异同断续、循环往复之间,我们可以窥得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一、汉唐历史的相似性

汉唐历史进程的相似性十分明显,学者已有论列(注:如王大华《汉唐历史进程相似原因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4期;徐连达等《汉唐科举异同论》,《历史研究》年第5期;秦晖《汉唐商品经济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2期;许兆昌《秦汉隋唐现象论略》,《社会科学战线》年第6期。余不备举。),兹就其主要方面分疏如下。

第一,汉唐都是前承一个强大而短祚的统一帝国(秦、隋)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一方面,汉唐分别接受了秦隋在立国规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丰厚遗产,即“汉承秦制”和“唐承隋制”(注:如《汉书》卷上《叙传》载班彪论“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云云;按汉法律、历法等皆承秦制。唐承隋制,陈寅恪先生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所论已详。),同时还应包括驰道、直道、长城、灵渠、大运河等维持一个庞大帝国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对于汉唐来说,通常与大规模创制立法和举办巨大公共工程相伴随的社会震荡和制度成本,遂因前有所承而大大减省;另一方面,汉唐充分吸取了强大的秦隋帝国其所以一朝覆亡的深刻教训,避免了重蹈覆辙。总之,历史老人似乎有意选择短命夭折的秦隋作为铺垫和预演,使汉唐得以成就长治久安的盛世伟业,所谓“秦兼六国,隋混南北,适为汉唐驱除”。[1](p.)

更重要的是,汉唐所承之秦隋,其历史进程及命运亦有惊人的相似,从而构成其继承者历史相似性的基因。

秦隋都是经过长期分裂之后(假设西周亦为统一王朝)而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它们的出现顺应了分久必合、走向统一的历史大趋势。既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就不会因秦隋的夭折而消失,历史总是顽强地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汉唐的出现适逢其会,它们代表着相同的历史趋势,负载着相似的历史任务。

秦隋开国皇帝都是顺应历史发展、大刀阔斧改革的一代英主,“(秦)始皇并吞六国,(隋)高祖统一九州”,建立了强盛的统一帝国,但他们在选择接班人上均出现重大失误(秦不立长子扶苏、隋废太子杨勇),以致两朝都出现了历史上堪称典型的亡国之主(秦二世、隋炀帝)及其残暴统治,导致诸多特征相同的农民大起义,使新生的统一王朝二世而亡。[2]社会经济亦濒于崩溃:《汉书·食货志》载西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无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隋书·杨玄感传》载隋末:“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吸取秦隋覆车之鉴,同为汉唐开国君臣最为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iwujiaa.com/cwjgx/913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刺五加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