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树木葱郁、枝叶婆娑。站在大顶子山上,俯瞰占地面积.38公顷的林地,林海苍翠连绵,绿草如茵铺展,鲜果压弯枝头。
蓝靛果、黑穗醋栗、阿尔泰山楂、欧洲荚蒾、樱桃小苹果、树莓等树木投下片片阴凉;高耸的林木下布满了多种药用植物,繁茂的枝叶遮去大半天空,林间的水气锁在其中,形成了天然的保湿箱,构筑起一道厚重的生态屏障,守护着饶河县这座乌苏里江拥抱的城市。
坚持科技兴场写好科研创新“绿色答卷
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服务,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饶河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始建于年的国营森川林场,位于饶河县西北部,距饶河镇10km,地处完达山东北支脉。建场49年来,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坚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生态、兴林、增绿、富场为目标,艰苦创业、造管并举、科技创新,累计更新造林公顷,更新造林成林公顷,为国家提供商品材3.2万立方米。育苗面积10公顷,产成苗万株。
为推动县域经济提升、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年,由国营森川林场牵头,先后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大学相关学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省农科院的相关院所、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等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了饶河县林下经济及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适合饶河发展的科研成果带入饶河,在林场进行试验示范。
引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技术开展白藓皮种植示范,推广林下种植,建立育苗圃。同时,试验种植赤芍,刺五加林下培育。与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开展蜜源植物毛水苏的人工繁育工作,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开展组培育苗、大棚保护地育苗,保护地恢复栽植。
引进黑龙江省山野菜资源保护与利用学会、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山野菜种植技术,开展老山芹、芦笋、茖葱、桔梗等种植试验。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实施了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蓝靛果新品种应用示范推广”(GA18B号)。
立足科技示范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仲秋时节,云雾初散,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的科技园内,一片丰收的景象,园内的人们忙着采摘成熟果子,满脸都是幸福笑容,充分体现了立足科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国营森川林场充分利用完达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药用、果用、菜用的可食植物资源种类特别丰富。近年来,在饶河县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国营森川林场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林下植物资源学科组长赵恒田研究员的研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在饶河县建立了黑龙江省中国科学院赵恒田食药兼用植物资源产业化利用工作室。备案为省级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工作室,实现全市科学家工作室零的突破。
近两年来,通过科技示范,各联盟成员单位及项目合作单位的专家经常来饶河县森川林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做实“增绿”文章森林资源培育成效可喜
大力做好“增绿”文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的森林资源培育取得了可喜成效。
茖葱,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寒葱、山葱、格葱、熊葱、鹿耳葱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山野菜,具有很高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为药食兼用植物。年到年期间,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先后申报了“茖葱标准化规模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该项目的推广应用,促进了饶河县林下寒葱种植产业的发展,提高林下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通过栽培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扩大,有效增加农林的收入,为北方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路线。
年,林场加入椴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被确定为理事单位,与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共同开展椴树种质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研发。森川林场请北京林业大学刘磊教授进行种质资源学习培训,通过原地与异地种质资源的有效保存、种群的复壮以及重要优良基因资源的发掘,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进行优质、高产、抗逆新种质的创制,培育新品种,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原始生境种群复壮提供优良建设材料,加强椴树优良资源的有效利用,打造国有林场生态建设的"饶河样板"。
“搭建林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已成为我们林场推深做实改革、努力践行加快‘两山’转化的有效科技支撑。”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场长范玉明说。
因地制宜,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立体林业,饶河县国营森川林场硕果累累。真正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杨启坤记者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