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刺五加 > 刺五加胶囊 > 正文 > 正文

风雅鲁门兖州市兴隆庄镇各村来历传说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0/25 11:50:53
序号标准名称行政隶面积人口地理位置驻地名称来历、沿革、含义属关系(亩)1.堡子兴隆庄镇镇北偏东相传古时候“五里一墩,十里一堡”,本村建有报警的烽火台,南北古驿道从村内穿过。以此得名为颜村铺。因“铺、“堡”同音,后演为堡子。2.大桥村兴隆庄镇镇北部本村始建于明代。因在泗河桥南头,称为桥头村。距邻村洪庙很近,后在发展中连成一片。年两村合并,成为大桥村。3.后李家村兴隆庄镇镇北偏东本村原名池桥村。明朝万历年间(—),有鲁王府官员山西平阳人李某,因监修泗河桥定居此处。村名改为李家村。年修筑铁路时,将村分割为二。此在北,故称后李家村。4.前李家村兴隆庄镇镇北偏东本村原名池桥村。明朝万历年间(—),有鲁王府官员山西平阳人李某,因监修泗河桥定居此处。村名改为李家村。年修筑铁路时,将村分割为二。此在南,称前李家村。5.胜利村兴隆庄镇镇东北部本村原名汤家林,始建于明朝初年。袁姓在明朝时给汤家看守林墓,定居而繁衍成村。年解放后,为祝贺革命胜利,改称胜利村。6.冠庄铺兴隆庄镇镇北部本村始建于明朝。据嘉靖年间(—)庙碑记载,那时叫“观庄急递铺”。此处为南北两京的通行大道,明、清两朝都设有投送紧急公文的“铺递”,故名。后简称观庄铺,演讹为冠庄铺。7.晾衣井兴隆庄镇镇西部本村建于明初,据石碑记载,原名杨家村。群众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曾经过城南大雨住村。遇雨淋湿衣服,来到这里在井台上晾干,故村名改称晾衣井。8.兴隆庄兴隆庄镇镇西南部此村因靠近泗河,原名后河涯。清朝中期有刘姓人家逃荒来此,始定居建村。后因村边有一土岗隆起,形似龙头,为取吉祥嘉言,改称兴龙庄,后演为兴隆庄。9.四竹亭兴隆庄镇镇南部清康熙十一年()版《滋阳县志》载:“兖城东南乡南砂堆社有古陋地村,中建关帝君庙。阶前二碑作为门里之屏,勒镌名笔刘廷振(字子钟,进士,本乡刘家楼人)写风、雨、老、嫩四竹,并各题咏于上。自故明成化八年相传至今。”村名因此称四竹亭。10.南三官庙兴隆庄镇镇南部据清乾隆二十年()创建三官庙碑记载,本村原名陋地村。关姓于乾隆年间迁此定居,改称关家街。后又迁来了姜、张等姓,村渐扩大,出资和建了三官庙,村改称三官庙。后因与今大安镇三官庙重名,更名为南三官庙。11.巨王林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清光绪十二年()版《滋阳县志》记载:“巨野王墓在城东南八里。明巨野恭定王阳銮、庄宪王当涵葬此。”因系巨野王林墓,故村名巨王林。12大岗头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南有一道土岗,南北斜长,北大南小,此村处于北端大头,故名大岗头。13.三元村兴隆庄镇镇南偏西相传明朝初年,有薛姓随鲁王来兖,做了鲁王府的官。他的两个孩子前来寻父,在此相会,后定居于此,始建此村。因父子三人团圆,故称“三圆村”后讹写为三元村。14.火神庙兴隆庄镇镇南部本村南有古墓一座,系王氏祖茔,俗称王堌堆。到了明朝,村内张、赵、吴三姓繁盛,认为南有古坟不吉利,在坟与村之间合资建了一座火神庙,意思是以火烧坟。村以此得名。15.百子堂兴隆庄镇镇南部清朝中期建村,清末在村西建了一座百子堂庙,俗称“送生娘娘”庙。迷信说法,妇人不育,到此求神可生子。村以此得名。16.护驾营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明朝初年墓碑记载,此村西南有扈家的祖茔,原称扈家茔。后扈姓他徒。村中吴、刘等姓认为“扈家茔”的“茔”字不吉利,改村名为护驾营。17.田家庙兴隆庄镇镇中部据清代庙碑记载,本村原有住户田姓,捐款在村中创建了一座三圣庙,故村得名田家庙。18.魏家井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明嘉靖年间(—)有大施村魏姓,因所居地处大道,常受兵匪骚扰,迁此落户建村。后打了一眼公用砖井,故村得名魏家井。19.水坑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因村内有一大水坑而得名。刘姓来此村甚早,后繁衍为大户族。村原名刘家水坑,后简称水坑。20.刘家楼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原名刘家村。明正统年间(—)进士刘子钟的祖父在山东做官,其家由河北玉田迁至滋邑,明末又迁到此处定居。为了防避兵乱,刘家建了一座三层的避难楼,村改称刘家楼。21大施村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传此村村民最早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始建此村。清康熙帝南巡经此,村人恭迎圣驾,仅奉茶就花了四十八亩地的银两。康熙帝临行赐给蓝衫,并书“乐善好施”匾额,村因称大施村。22桲椤树兴隆庄镇镇南偏西相传本村从前有一株数百年的大树,叶子经霜不落,所以村名不落树。后转音为桲椤树。23王庄兴隆庄镇镇南偏西据王氏祖林明嘉靖年间(—)墓碑记载,王姓最早由兖州城东关迁此落户,故村名王家庄,后简作王庄。24.北湖兴隆庄镇镇北部本村建于明末。因地势低洼,遇大雨积水如湖,处于洼地北部,故名北湖。25.刘岗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原名西刘村。村东南有黑泥土岗,后改称刘家岗。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新兖镇刘家岗重名,更名为刘岗。26.大庙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原名东刘村。据村内明万历年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邹邑施村社东刘村旧有东岳古庙,创始年代不详,历代时毁时修。”庙在村东北角,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因此,群众习改村名为大庙。27.南张村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本村始建于明朝初年。据村外明嘉靖五年()墓碑记载:“张源,湖北黄岗人。元季从高皇帝,后补兖州护卫,入籍兹邑。”按“高皇帝”指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张氏始祖张源跟着明主朱元璋打过天下,后在兖州做了官,落户于此,故村得名张家村。后因与他村重名,年更名为南张村。28.雷家厂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此村雷姓居多,古称雷鲁厂,据传是明代皇帝封赐给曲阜衍圣公府的佃户村。《阙里志》记载:洪武年间(—)封衍圣公府田地屯厂一○八个,此村即其一。故名雷家厂。29.和尚堂兴隆庄镇镇东南部本村原有明代末年建的“和圣祠堂”,内供柳下惠塑像。查孟子曾称赞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故名。村以此称“和圣堂”,后转音为和尚堂。30.澹台墓兴隆庄镇镇东南部本村历史极古老。村中有一座古墓,叫“澹台墓”。据《阙里志》记载,春秋末年,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葬于此地,故得名。31.道沟兴隆庄镇镇西南部据传此村原名耿庄集。后因泗河发水,将村中一条大路冲成深沟,故改名道沟。32.汪家庙兴隆庄镇镇西南部本村原名汪家村。清初,汪姓出资建了一座庙宇,改称今名。33.后小疃兴隆庄镇镇西南部本村靠近泗河,过去经常决口,冲成沙滩,原称“小滩”。滩和疃音近,后演变为小疃。因居北部,和前小疃相对称后小疃。34.大南湖兴隆庄镇镇南部这一带地势低洼,每遇大雨积水如湖。本村处大洼南部,故名大南湖。35.王家楼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传,清初王姓最早来此落户,村名王村。清末时,天主教在此村建了教堂,楼房高耸,故改称王家楼。36.后樊庄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传唐朝时候,女将樊梨花在此打过仗,村西北曾建有“插花庙子”,下埋樊梨花盔甲,群众一直以次作为村名的依据。村中有明正德年间的庙碑,证明此村建于明朝,后分为前、中、后三村。此居北,故名后樊庄。37.中樊庄兴隆庄镇镇南偏东据传唐朝时候,女将樊梨花在此打过仗,村西北曾建有“插花庙子”,下埋樊梨花盔甲,群众一直以次作为村名的依据。村中有明正德年间的庙碑,证明此村建于明朝,后分为前、中、后三村。此居中段,故名中樊庄。38.前小疃兴隆庄镇镇西南部本村靠近泗河,过去经常决口,冲成沙滩,原称“小滩”。滩和疃音近,后演变为小疃。因居南部,和后小疃相对称前小疃。39.小南湖兴隆庄镇镇南部本村原名王庄子。明末由曲阜县源村逃乱到此定居,后发展成大户。因地势低洼,雨积水如湖。与北面大南湖相对称小南湖。40.前樊庄兴隆庄镇镇南部据传唐朝时候,女将樊梨花在此打过仗,村西北曾建有“插花庙子”,下埋樊梨花盔甲,群众一直以次作为村名的依据。村中有明正德年间的庙碑,证明此村建于明朝,后分为前、中、后三村。此居南,故名前樊庄。

做兖州人自己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iwujiaa.com/cwjjl/9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刺五加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