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翟钦奇于知峰
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西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总面积为公顷,有大鸨、金雕、棕熊、马鹿等珍稀濒危动物及龙胆草、刺五加等余种野生中药材,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区域,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北疆生态屏障,连续50余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这份闪烁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守护祖国北疆这块生态屏障的扎鲁特旗公安局罕山林场派出所民辅警,他们50余年如一日对大兴安岭南麓,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万亩罕山林场无人区进行巡逻守护和不间断的值守。
罕山林场无人区,海拔0多米,年平均气温仅零下3摄氏度,高寒积温底、昼夜温差大,气候恶劣。巡逻这个总面积万亩的无人区就是罕山林场派出所民警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从派出所出发往返整个林区需要数十个小时。
茫茫无人区,魏魏特金罕。每次出发前,民警们都会在国旗和警旗下敬礼宣誓,伴随着“藏蓝卫士,恪尽职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确保生态安全”的铮铮誓言,民警们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在巡逻路上,除了偶尔忽闪而过的野生动物,剩下的只有耸立的树木和陡峭的山路,每一个脚步,都见证着民警们为国守护的自豪和坚守,正如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在这里当警察,守护北疆生态屏障,就是驻守的意义。”
在海拔米左右的敖包山上,有一个堆满石头系上彩色布条的“敖包”(‘敖包’指的是少数民族祭奠山水的民俗,每到逢年过节都会祭奠),1米多高的“敖包”,记载着一代又一代民辅警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上面飘着的彩色布条仿佛就能看见他们的当年的身影,每当路过这里,民警们都会停下脚步,围着“敖包”转三圈,祭奠的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坚守,是对祖国大好山水的祈福,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
距离敖包山不远,便是巡逻任务的第一个目标“白桦林”,十几个小时的巡逻时间,民警们并不总是坐在车里,大部分时间都是需要下车巡逻,对辖区的40多处重点区域进行巡逻,查看是否有火苗、偷猎、盗挖野生药材等情况,及时排除隐患。
所长刘光宝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带队巡逻是冬天,那天车还没有到敖包山,漫天大雪就把便道盖得严严实实的,前方仿佛到处都是路,却又找不到路,他只好带着一名队员在没过膝盖的雪地蹚路,巡逻车紧随其后在后面跟着边摸索边前行,通过长达18个小时的艰难前行最终安全返航。
在派出所民警布和毕力格30年的驻守期间,曾亲眼看见过30多米高的大树被白毛风挂倒,目睹过同事被白毛风刮出几米远,也亲身经历过从几十米高的山坡上滑倒......这记忆里的一幕幕都仿佛发生在昨天,罕山林场派出所民辅警们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守护着罕山林场数十载,累计巡逻里程碑高达余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赤道圈多。
派出所辅警王北刚来时,并不理解大家为什么每次出去巡山之前要向国旗和警旗敬礼宣誓,所长刘光宝告诉他,我们向国旗和警旗敬礼,都是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在大兴安岭南麓,罕山林场深处,有一群“藏蓝卫士”守护着祖国的北疆生态屏障。
“那时候,我并没有理解所长说那些话的意思。”王北说,直到去年的除夕夜,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王北跟同事们再次站在风雪中,庄重敬礼,一遍又一遍高声喊“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激昂的声音响彻林区,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寒风挂树梢的孤独声,此时的王北才深深体会到当时所长对他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去年年底,民警布和毕力格因工作调整离开了工作30年的罕山林场,临走前,布和毕力格独自到敖包山,绕完三圈,向敖包山敬礼,看着眼前的敖包山布和毕力格眼泪夺眶而出,这是他在罕山林场派出所工作30年,第一次流泪。
布和毕力格调整岗位后不久,罕山林场派出所又迎来了一批新兵,远处的敖包山彩色布条随风飘扬,在敖包山的见证下,罕山林场无人区又一次接续传承。